第238章_如果这是宋史
笔趣阁 > 如果这是宋史 > 第238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38章

  只是西夏人更穷,对钱、物的渴望让他们出手更狠。这支部队居然达到了10万人;

  卫戎军,是西夏京城的禁卫军,共5000人,都是西夏的贵族子弟但任。战斗力怎样不好估算,李元昊用他们来守大门,还是当人质,要胁贵族们就范也不得而知;

  泼喜军,这是炮兵,炮弹就是石头,大小不一,大的用来攻城,小的,迎面而来的敌人要小心,拳头大小的石头一筐筐地砸过来,出什么事都属正常;

  至于撞令郎,这是李元昊的标签,充分地证明了他是个怎样卑鄙无耻的东西。

  撞令郎,是他从汉人中特意挑选出来的精壮男子,没什么武器给他们,每当打仗时就驱赶他们冲在最前面。会发生什么,足以想象了吧。如果想要把刀砍在党项人的身上,就得先把这些本族的兄弟杀光!每当此时,不禁要问,战争中难道就没有英雄和气节这种东西存在吗?

  这时的党项人,后来的金国人、蒙古人、日本人,都这样做过,据说他们都是以军功自豪,以英勇为荣的民族,试问这样获得的胜利,除了在金钱、牲畜、抢来的女人中间得到快乐,怎样使无畏的心灵感到荣耀?!

  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,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。谁都知道人性中参杂着兽性,可李元昊这个人,是兽性中稍微带了一点点的人性。这就是他的本质。

  谈到这一点,就要重申一下宋朝这时的态度。备战而不开战,他们还存在着一点幻想,希望用取消榷场、掳夺官职、驱赶使者、边境增兵这一系列行动让李元昊紧张害怕,重新变成姓赵的乖儿子。这个梦做得有多荒唐,用李元昊登基称帝的过程来反衬就再适当不过了。

  那半点都不赵匡胤。像赵宋王朝建立时的万众拥戴,黄袍加身,简直是强暴着皇帝登基的一幕永远别想跟他粘边,他是强暴着党项全族来拥戴他,只要有人反对,一律砍头,无论是谁。

  先跳出来的是他的叔叔嵬名山遇,该叔叔智勇兼备,忠心耿耿,一直是他的左右手。但帮着他打仗,和帮着他建国是两码事,嵬名山遇严重地心里没底,于是忠心发作,不断劝戒,您千万别造反。李元昊没翻脸,而是对另一位叔叔嵬名惟序说了几句话,要他诬告山遇要造反,好有个正规点的砍人理由。

  嵬名山遇抢先得到了消息,带着全家外加大批的珍宝,还有更重要的李元昊造反的消息投奔了宋朝。按说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人保住,立即送往京城吧,这起码是一件活地图,西夏军队所有的资料都在他脑子里装着,无价之宝!

  但宋朝的延州知州郭劝根本不稀罕,居然把嵬名山遇遣返回国,送还李元昊。结果山遇全家被射杀在宋、夏边境,让党项人看清了叛徒的下场,更看清了宋朝的昏庸懦弱。

  比较血腥,但只是开场戏。接下来与李元昊作对的是党项人中的名门望族——卫慕氏。这一族世代显赫,仅比李氏家族的拓拔氏稍差,并且要强调一点,李元昊的身上就有一半卫慕氏的血缘,他的妈妈就是卫慕族的女孩儿。但是反对称帝的结果,是卫慕族首领卫慕山喜全族被扔进黄河淹死,他的妈妈被毒酒毒死,他想了想,自己的妃子中还有一位表姐,好,一起处死,接着又想起来表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。好吧,这个儿子也一起杀死!

  如此这般,斩草除根,对自己的血亲都这样残忍,难道还能幻想他自己认错,重新俯首称臣?可宋朝就是要幻想,直到李元昊亲自给他们写信。

  宋宝元二年,公元1039年闰十二月,李元昊派贺九言到宋朝边境送来了一封信,和一只锦匣。那只锦匣被称为神明匣,里边装的是历年以来宋朝赏赐给李元昊的敕告、敕榜、旌节,即他作为宋朝官员的信物。

  用意非常明显,你不让我当你们宋朝的官了,我直接把你给的印信退回。

  那封信更著名,即真正激怒宋仁宗,挑起宋、夏战争的“谩书”。一封来自西夏的侮辱性的信。信里写道——南朝皇帝陛下,我派到您那儿的使者还没回来,您的兵将就杀进了我的国内,规模很大,在鄜延、环庆、泾原、秦陇四路地界,共分9路入侵。但很可惜,都被我打败了,您的旗鼓、符印、枪刀、矛戟我抢了不少,您的士兵也被我杀了不少。我感觉蛮荣耀。

  但我相信这都不是您本人的意思,都是您的公卿大臣们私下里的决定,他们妄图挑起争端,好从中余利,真的很丢脸。希望您认清一个事实,我是番,您是汉,国土所在都不一样,何来君臣之说?您为什么要这样嫉妒我?我李元昊是被部众推举,追随我的祖先拓拔思恭的脚步,去做正当的皇帝,有什么不可的?而且我再重申一下,我己经展开了正常的邦交,您的平等友邦辽国都是我的亲戚,我们处得很好,展望未来,我们一样也会这样的。

  最后非常有礼貌地强调,希望陛下能仔细看一下我说得很不到位的这些话,能从中感觉到我深深地诚意,能回复我以和平友好的礼仪,感觉到您折节下交的恩赐。

  多么谦虚平和,宋朝上下看得差点吐血。如果上一次是国书照会的话,这一次就是彻头彻尾的调戏。李元昊根本就没把宋仁宗这个天朝上国的皇帝放在眼里,就是要玩笑你一下,逗着玩,不可以吗?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都不惜捏造事实,什么9路大军杀进西夏,前有宋太宗,后有宋神宗,哪位陛下也没有那么大的手笔!

  回望历史,李元昊这次真的触摸到了宋朝、乃至历代汉人皇帝尊严的底线,中原的皇帝,你可以去抢他的子民,带走他的银子,甚至让他割地求和,但就是一点,你不能让他没面子!别说是李元昊这个从没在历史长河里做过大的党项族的小崽子,就算是以前的草原巨无霸匈奴族的单于,在把刘邦打倒,写信邀请吕太后到毡帐里共进晚餐,都被汉史记录在案,几十年后被汉武帝刘彻报复。

  谁说汉帝不勇武,只缘未到伤心处……

  这是对宋朝,回到西夏国内,李元昊又换上了另一张脸。他诚慌诚恐仰望着上苍,天上的上帝啊,您真的显灵了,感谢您给了我这样明确、必胜的信号!

  党项人再次荣幸,这次不是睡到半夜挨陨石砸了,而是青天白日的看到了神迹。只见天上的太阳慢慢地在西边缺了一角,停顿了相当长的时间,才慢慢地恢复了原样。这在今天毫不出奇,不过就是日偏食嘛。

  但是李元昊仰天高呼——“日西先有一珥。”我国在西,此乃我军之胜象!

  这时宋朝也己经被谩书所激怒,禁军开始向边境移动,大战马上开始。

  综上种种,从表面上看,李元昊一直牢牢地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,敌我双方的情绪、行动,都在他的掌控之中。但深入思考一下,他送谩书、退印信,再在国内当了一回神汉,这样折腾都为了什么?

  干嘛不痛痛快快地举刀砍过来,至少他的爷爷李继迁当初和宋朝人掐架,从来都没有正面打过招呼。

  一言以蔽之,李元昊心虚,他的国内并不是铁板一块,党项人并不想跟着他打仗。站在党项人的立场上,为什么要和宋朝开战?如果说是从宋太宗乘人之危不仗义,现在要报复,那就比较恶搞。

  草原民族,每天都在争抢中过日子,如果这样记仇,而且敢于复仇,恐怕早就拼光了。那么抛开感情谈利益,是为了宋朝的子女玉帛,但不用打仗就能每年无偿享用到宋朝的礼物,再打仗你想干什么?让礼物加大,还是占领宋朝全境,彻底都抢过来?

  宋朝不是吐蕃,连吐蕃都拿不下来,凭什么就敢说对宋朝必胜?而且眼前就有了报应,宋朝的礼物都没了!哪儿多哪儿少,一目了然。而且千万别说什么同仇敌忾,当年李继迁造反时,宋朝只是帖出个告式,说再次收购青盐了,一大片的党项人就拔刀砍向了小千千……见利忘义得非常彻底。

  凡此种种,挑逗外敌欺骗同胞,让宋朝的刀子先砍过来,再加上黑了一半的太阳,逼着党项人不得不跟着他上战场。但打仗是个艺术,他利用了宋朝的压力,就失去了战争的突然性。等到他想动手,宋朝边境上最薄弱的那个地点,己经和几个月前大不一样。

  开战之初,宋、夏双方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延州一带。这里要反驳一下传统史书中的一些观点,某些专家们一直鄙视宋朝,说他们昏庸到可笑的程度,不仅不敢打仗,更不具备战略眼光。

  错。宋朝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弱点在哪里,证据就是青涧城。

  青涧城,在延州东北200里处,是个极佳的战略要冲。从宏观上讲,向右可以巩固延州的防御,向左可以联通河东诸州的粮道,而北方则最为关键,它临近西夏的银、夏两州,可以近距离攻击!它是这样的重要,稍微翻一下史书就可以得到证据,前朝在这里修建过城池,名叫宽州。但年深日久,早己荒废。

  延州一带的军事形势,也像这种废城一样,荒废得太久了。说宋朝,它没有办法像秦始皇那样修一条整体贯通的长城,来防备敌虏,但汉人的作战方式又需要有一个个可以依托的据点。这样,就出现了寨、堡。这是一个个或独立或联体,依山榜水,互为犄角的战斗单位,散布在主要州郡之间,拱卫着宋朝的边疆领土。

  历史证明,这比长城更有效,因为长城是不动的,纯防御的,而寨和堡可以随时向前修建,每前进一步,就得到了一步的领土,就向敌人的心脏腹地压近了一步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do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do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